从渔村作坊到现代船厂,台州造船业逐浪向蓝海
从渔村作坊到现代船厂,台州造船业逐浪向蓝海
从渔村作坊到现代船厂,台州造船业逐浪向蓝海潮新闻 共享联盟·台州 周丽丽 李洲洋 李奔(lǐbēn)
盛夏的台州(tāizhōu),海风裹挟着热浪。
在沿海(yánhǎi)星罗棋布的船厂里,一座座船台上的一艘艘巨轮正在紧张的施工,工人们(men)挥舞着焊枪,焊花飞溅,机器轰鸣。
“不仅订单接踵而来,我们的(de)(de)造船工艺还实现了质的飞跃!”台州市(tāizhōushì)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梁新方盘点行业盛况时难掩欣喜,台州造船业已跨越(kuàyuè)开放发展的1.0时代和规模扩张的2.0时代,正阔步迈入调整转型、全面做强的3.0时代。
从滩涂上(shàng)叮当作响的“木船作坊”,到声名鹊起(shēngmíngquèqǐ)的“中国中小型船舶生产(shēngchǎn)基地”,再到如今能建造十万吨级(wàndūnjí)巨轮和各类科技型船舶的现代化船舶产业集群,台州造船业如何一次次穿越风浪,驶向更广阔的蓝海?
草根(cǎogēn)崛起:滩涂上的造船传奇
台州湾的(de)滩涂孕育了独特的造船基因。
作为台州(tāizhōu)第一代造船人,王宝富从一名造船工人,到创办台州海滨船舶修造(xiūzào)股份有限公司,与造船业打了40多年交道(jiāodào),对于造船业的发展如数家珍。
回溯上世纪(shìjì)80年代末,台州(tāizhōu)造船业(zàochuányè)还停留在“小打小闹”阶段,主力产品是木制(mùzhì)渔船。“那种现在看来普通不过、只有三米多长的木船,在当时就是‘大船’了,”王宝福回忆,“载重普遍只有几百吨,上千吨的船非常罕见。”
1992年,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拂(chuīfú)神州大地,民间资本如潮水般涌入造船领域。一场深刻的变革开始了:钢制船舶取代了木制船舶,船舶载重吨也从几百吨增加到几千吨、甚至上万吨的货轮。凭借台州(tāizhōu)人的勤劳、聪明(cōngmíng)和天然(tiānrán)的海洋(hǎiyáng)优势,本世纪初,台州造船业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。
从(cóng)2003年起,台州船舶工业每年实现产值翻番,其崛起的速度和迅速放大(fàngdà)的产能令人瞠目。
历史数据(lìshǐshùjù)证明了台州造船业这段时间的蓬勃——
2004年2月9日,第一艘出口欧洲(ōuzhōu)市场的油轮下水,船舶设备配套国产化程度达91%;2005年7月8日,台州(tāizhōu)民营造船企业建造的第一艘两万吨巨轮“长峰8”号顺利(shùnlì)下水……
2005年,全市完成(wánchéng)造船471艘,计(jì)90余万载重(zàizhòng)吨,完成工业总产值78亿元(其中船舶出口总额近10亿元),从业人员达1.5万人。
2007年底,全市年产值上亿元(yìyuán)的造船企业有28家(jiā),其中宏信、海丰、天时、振兴等4家船厂年产值超过5亿元。
2008年金融危机前,台州已手握欧洲(ōuzhōu)油轮订单,船舶国产化率(guóchǎnhuàlǜ)达91%,成为“中国中小型船舶生产基地”。
冰河时代:危机下的生存博弈(bóyì)
在火热的造船业带领下,台州(tāizhōu)船舶配套业、航运业也得到快速发展。
据统计,2008年,全市专门为造船业(zàochuányè)服务的(de)配套企业达到70多家,占(zhàn)全省的一半(yíbàn)以上,船用产品种类达到40余种。同时,台州市与船舶制造相关的泵与阀门、模具塑料、普通机械制造、船舶五金等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,为发展船舶工业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撑,从而形成高效率(gāoxiàolǜ)、高效益的产业链。
“那时,有些菜场卖菜的也会参与(cānyù)到造船(zàochuán)上来。凡事太过疯狂都不是件好事。”王宝富说,此时的造船业除了(chúle)雄心壮志,更弥漫着金钱的味道。
2008年(nián)的金融危机,重挫了台州的造船业。
全球金融海啸(hǎixiào)让行业泡沫瞬间破裂,1.2亿元船舶两年贬值30%,台州市百余家(bǎiyújiā)船厂锐减至三十余家。
之后的(de)十年间,台州造船产业规模从186亿峰值跌至2016年的33亿。这一切,倒逼企业构筑(gòuzhù)抗周期能力。
幸存者通过股份合作自建船队、转型自营航运等策略求生。也(yě)有如天时造船,承接南海采矿船订单,开创技术(jìshù)突围路径。
浙江新洲(xīnzhōu)造船(zàochuán)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欠飞说,他的做法是,在造船行业中(zhōng)从事专业化以及高科技与高附加值船舶制造,来维系着自己的一片“自留地”。
“那几年,我造船基本没赚什么(shénme)钱。为了留住技术人才与(yǔ)管理团队,我想尽各种办法,就觉得会熬过去的。”李欠飞说。
绿色复兴:新质生产力启航(qǐháng)
事实证明,只有坚忍和创新才能度过一个个轮回(lúnhuí)。
2022年左右,全球(quánqiú)造船业迎来新一轮替换周期。承接这一波商机的,不再是(shì)社会上的游资,而是一帮经历过风雨(fēngyǔ)洗礼的船东。他们大多在风雨中练好了内功,并且储备了一些造船团队和人才。
伴随(bànsuí)着造船行业景气度(dù)高位运行,国内各大船企接单接到手软——台州的船企迎来一波订单高峰。
“当前复苏周期中,大部分台州船企手持(shǒuchí)订单排至(páizhì)2026年,高技术船舶占比超50%。”万隆船舶总经理助理泮宇介绍,眼下,台州船企手持订单的船型发生很大改变,传统货船建造数量大幅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科技型(kējìxíng)、智能化、多用途、数字化(shùzìhuà)海工装备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近几年,台州市委、市政府(shìzhèngfǔ)根据台州船舶工业的实际情况,开展了(le)船舶修造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,围绕(wéirào)环保、安全等,落实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,淘汰了一批(yīpī)“低、小、散”船企,全面推进船舶修造的绿色、环保、安全的规范化生产和管理。
通过政府顶层设计,台州领先于(yú)全国推进“绿色(lǜsè)船舶”,赢得了市场先机——
“由于长江经济带中央环保督查,台州(tāizhōu)造船业经历了多次整治。3年多时间里,通过政治(zhèngzhì)提升和支持帮助政策,船舶企业由原来的106家减少到(dào)现在的40多家,但台州造船能力的三大指标没有(méiyǒu)减少,反而是逐年增长。”台州市经信局企业培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处处长(chǔchùzhǎng)项林君说。
“台州(tāizhōu)(tāizhōu)船舶产品建造的(de)更新换代、台州船舶企业的转型升级,与世界造船同步发展,台州建造的中小型船舶产品非常适应目前市场的要求和需求。”台州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杨隽斌说。
台州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(mìshūzhǎng)杨隽斌——
配套产业链(chǎnyèliàn)完整是台州造船业的根基
船舶工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,是工业体系中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最长、产品(chǎnpǐn)结构最复杂、科技含量最高的(de),不仅是劳动密集型,更是技术(jìshù)密集型、资金密集型产业。一艘船造价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,甚至几十亿元以上,所需零部件超过几百万件。
在这个资金、技术、劳动力三重密集的产业竞技场上,台州造船业凭借其(qí)独特的全(quán)产业链优势,正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篇章。
台州造船业的(de)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产业配套能力。一艘船,除了主机(zhǔjī)之外,其他如甲板机械、油漆、锚链、内(nèi)装璜(舾装件(jiàn))、电子产品(chǎnpǐn)、导航等配套产品,涵盖了配电系统、传动系统、涂装系统等,都是台州本地(běndì)生产,整个配套产业链非常完整。比如,鱼童漆在全世界都有知名度。可以说,90%以上的船舶配套产品都能在50公里半径内完成采购。
得益于(déyìyú)完善的产业(chǎnyè)生态,中国船级社、708研究所等多家国家级机构在台州设立常驻办事处,构建起“设计—建造—检验”的48小时快速响应机制(jīzhì)。这种“一站式”服务体系,让台州造船企业能够以(yǐ)惊人的速度应对国际市场变化。
除此之外,台州还有一帮热爱造船(zàochuán)的(de)人。现在,从事台州造船业的,还是二十几年前那帮人,他们有造船的情怀,更有造船技艺(jìyì)。完整的产业链,加上一批(yīpī)懂船的、真正爱造船的人,造就了台州造船业能够在潮起潮落中“生生不息”。
“订单排到2026年了!”翻看众多船厂的排产表,记者不禁为(wèi)台州造船业的复兴感到(gǎndào)喜悦。同时,更惊叹台州民营造船势力(shìlì)的蓬勃生机。
十年前第一次采访船厂时,记忆里是滩涂上密布的作坊、刺鼻(cìbí)的油漆味和工人们用铁锤敲打船板的叮当声。如今再访(zàifǎng)台州湾,智能设备(shèbèi)正悄然改变传统造船模式。整洁的工装、高耸的塔吊、规整的厂房,颠覆(diānfù)了我对船厂的旧有印象。
台州造船在变,与世界(shìjiè)造船同频共振。
智能化船舶(chuánbó)取代粗笨货轮,高技术船舶层出不穷。更令人欣慰(lìngrénxīnwèi)的(de)是,政府“刮骨疗毒”式的整治并未使产业萎缩——企业锐减至40多家,产能指标却一路攀高。
原来每一次阵痛,台州造船人(rén)都在蕴育新生机。
一位老船东说(shuō):“我们(wǒmen)造船工匠的天赋,是从滩涂里长出来的。”这句(zhèjù)话道出了台州造船业成功的原因——不止是配套链条成熟完整,更因血脉里沉潜着无数造船人“懂船爱船”的秉性。
从王宝富的木船记忆,到李欠飞咬牙的寒冬坚守,再到今天智能巨轮驶向(shǐxiàng)全球——每一次危机后(hòu)的勃发(bófā),都印证着这片滩涂赋予台州人那份执着坚韧的造船基因。
订单排到2026年,不仅是一个时间刻度,更是台州造船业在时代浪潮中,以创新(chuàngxīn)与韧性写(xiě)就的、驶向未来的崭新坐标。
潮新闻 共享联盟·台州 周丽丽 李洲洋 李奔(lǐbēn)
盛夏的台州(tāizhōu),海风裹挟着热浪。
在沿海(yánhǎi)星罗棋布的船厂里,一座座船台上的一艘艘巨轮正在紧张的施工,工人们(men)挥舞着焊枪,焊花飞溅,机器轰鸣。
“不仅订单接踵而来,我们的(de)(de)造船工艺还实现了质的飞跃!”台州市(tāizhōushì)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梁新方盘点行业盛况时难掩欣喜,台州造船业已跨越(kuàyuè)开放发展的1.0时代和规模扩张的2.0时代,正阔步迈入调整转型、全面做强的3.0时代。
从滩涂上(shàng)叮当作响的“木船作坊”,到声名鹊起(shēngmíngquèqǐ)的“中国中小型船舶生产(shēngchǎn)基地”,再到如今能建造十万吨级(wàndūnjí)巨轮和各类科技型船舶的现代化船舶产业集群,台州造船业如何一次次穿越风浪,驶向更广阔的蓝海?
草根(cǎogēn)崛起:滩涂上的造船传奇
台州湾的(de)滩涂孕育了独特的造船基因。
作为台州(tāizhōu)第一代造船人,王宝富从一名造船工人,到创办台州海滨船舶修造(xiūzào)股份有限公司,与造船业打了40多年交道(jiāodào),对于造船业的发展如数家珍。
回溯上世纪(shìjì)80年代末,台州(tāizhōu)造船业(zàochuányè)还停留在“小打小闹”阶段,主力产品是木制(mùzhì)渔船。“那种现在看来普通不过、只有三米多长的木船,在当时就是‘大船’了,”王宝福回忆,“载重普遍只有几百吨,上千吨的船非常罕见。”
1992年,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拂(chuīfú)神州大地,民间资本如潮水般涌入造船领域。一场深刻的变革开始了:钢制船舶取代了木制船舶,船舶载重吨也从几百吨增加到几千吨、甚至上万吨的货轮。凭借台州(tāizhōu)人的勤劳、聪明(cōngmíng)和天然(tiānrán)的海洋(hǎiyáng)优势,本世纪初,台州造船业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。
从(cóng)2003年起,台州船舶工业每年实现产值翻番,其崛起的速度和迅速放大(fàngdà)的产能令人瞠目。
历史数据(lìshǐshùjù)证明了台州造船业这段时间的蓬勃——
2004年2月9日,第一艘出口欧洲(ōuzhōu)市场的油轮下水,船舶设备配套国产化程度达91%;2005年7月8日,台州(tāizhōu)民营造船企业建造的第一艘两万吨巨轮“长峰8”号顺利(shùnlì)下水……
2005年,全市完成(wánchéng)造船471艘,计(jì)90余万载重(zàizhòng)吨,完成工业总产值78亿元(其中船舶出口总额近10亿元),从业人员达1.5万人。
2007年底,全市年产值上亿元(yìyuán)的造船企业有28家(jiā),其中宏信、海丰、天时、振兴等4家船厂年产值超过5亿元。
2008年金融危机前,台州已手握欧洲(ōuzhōu)油轮订单,船舶国产化率(guóchǎnhuàlǜ)达91%,成为“中国中小型船舶生产基地”。
冰河时代:危机下的生存博弈(bóyì)
在火热的造船业带领下,台州(tāizhōu)船舶配套业、航运业也得到快速发展。
据统计,2008年,全市专门为造船业(zàochuányè)服务的(de)配套企业达到70多家,占(zhàn)全省的一半(yíbàn)以上,船用产品种类达到40余种。同时,台州市与船舶制造相关的泵与阀门、模具塑料、普通机械制造、船舶五金等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,为发展船舶工业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撑,从而形成高效率(gāoxiàolǜ)、高效益的产业链。
“那时,有些菜场卖菜的也会参与(cānyù)到造船(zàochuán)上来。凡事太过疯狂都不是件好事。”王宝富说,此时的造船业除了(chúle)雄心壮志,更弥漫着金钱的味道。
2008年(nián)的金融危机,重挫了台州的造船业。
全球金融海啸(hǎixiào)让行业泡沫瞬间破裂,1.2亿元船舶两年贬值30%,台州市百余家(bǎiyújiā)船厂锐减至三十余家。
之后的(de)十年间,台州造船产业规模从186亿峰值跌至2016年的33亿。这一切,倒逼企业构筑(gòuzhù)抗周期能力。
幸存者通过股份合作自建船队、转型自营航运等策略求生。也(yě)有如天时造船,承接南海采矿船订单,开创技术(jìshù)突围路径。
浙江新洲(xīnzhōu)造船(zàochuán)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欠飞说,他的做法是,在造船行业中(zhōng)从事专业化以及高科技与高附加值船舶制造,来维系着自己的一片“自留地”。
“那几年,我造船基本没赚什么(shénme)钱。为了留住技术人才与(yǔ)管理团队,我想尽各种办法,就觉得会熬过去的。”李欠飞说。
绿色复兴:新质生产力启航(qǐháng)
事实证明,只有坚忍和创新才能度过一个个轮回(lúnhuí)。
2022年左右,全球(quánqiú)造船业迎来新一轮替换周期。承接这一波商机的,不再是(shì)社会上的游资,而是一帮经历过风雨(fēngyǔ)洗礼的船东。他们大多在风雨中练好了内功,并且储备了一些造船团队和人才。
伴随(bànsuí)着造船行业景气度(dù)高位运行,国内各大船企接单接到手软——台州的船企迎来一波订单高峰。
“当前复苏周期中,大部分台州船企手持(shǒuchí)订单排至(páizhì)2026年,高技术船舶占比超50%。”万隆船舶总经理助理泮宇介绍,眼下,台州船企手持订单的船型发生很大改变,传统货船建造数量大幅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科技型(kējìxíng)、智能化、多用途、数字化(shùzìhuà)海工装备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近几年,台州市委、市政府(shìzhèngfǔ)根据台州船舶工业的实际情况,开展了(le)船舶修造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,围绕(wéirào)环保、安全等,落实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,淘汰了一批(yīpī)“低、小、散”船企,全面推进船舶修造的绿色、环保、安全的规范化生产和管理。
通过政府顶层设计,台州领先于(yú)全国推进“绿色(lǜsè)船舶”,赢得了市场先机——
“由于长江经济带中央环保督查,台州(tāizhōu)造船业经历了多次整治。3年多时间里,通过政治(zhèngzhì)提升和支持帮助政策,船舶企业由原来的106家减少到(dào)现在的40多家,但台州造船能力的三大指标没有(méiyǒu)减少,反而是逐年增长。”台州市经信局企业培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处处长(chǔchùzhǎng)项林君说。
“台州(tāizhōu)(tāizhōu)船舶产品建造的(de)更新换代、台州船舶企业的转型升级,与世界造船同步发展,台州建造的中小型船舶产品非常适应目前市场的要求和需求。”台州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杨隽斌说。
台州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(mìshūzhǎng)杨隽斌——
配套产业链(chǎnyèliàn)完整是台州造船业的根基
船舶工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,是工业体系中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最长、产品(chǎnpǐn)结构最复杂、科技含量最高的(de),不仅是劳动密集型,更是技术(jìshù)密集型、资金密集型产业。一艘船造价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,甚至几十亿元以上,所需零部件超过几百万件。
在这个资金、技术、劳动力三重密集的产业竞技场上,台州造船业凭借其(qí)独特的全(quán)产业链优势,正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篇章。
台州造船业的(de)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产业配套能力。一艘船,除了主机(zhǔjī)之外,其他如甲板机械、油漆、锚链、内(nèi)装璜(舾装件(jiàn))、电子产品(chǎnpǐn)、导航等配套产品,涵盖了配电系统、传动系统、涂装系统等,都是台州本地(běndì)生产,整个配套产业链非常完整。比如,鱼童漆在全世界都有知名度。可以说,90%以上的船舶配套产品都能在50公里半径内完成采购。
得益于(déyìyú)完善的产业(chǎnyè)生态,中国船级社、708研究所等多家国家级机构在台州设立常驻办事处,构建起“设计—建造—检验”的48小时快速响应机制(jīzhì)。这种“一站式”服务体系,让台州造船企业能够以(yǐ)惊人的速度应对国际市场变化。
除此之外,台州还有一帮热爱造船(zàochuán)的(de)人。现在,从事台州造船业的,还是二十几年前那帮人,他们有造船的情怀,更有造船技艺(jìyì)。完整的产业链,加上一批(yīpī)懂船的、真正爱造船的人,造就了台州造船业能够在潮起潮落中“生生不息”。
“订单排到2026年了!”翻看众多船厂的排产表,记者不禁为(wèi)台州造船业的复兴感到(gǎndào)喜悦。同时,更惊叹台州民营造船势力(shìlì)的蓬勃生机。
十年前第一次采访船厂时,记忆里是滩涂上密布的作坊、刺鼻(cìbí)的油漆味和工人们用铁锤敲打船板的叮当声。如今再访(zàifǎng)台州湾,智能设备(shèbèi)正悄然改变传统造船模式。整洁的工装、高耸的塔吊、规整的厂房,颠覆(diānfù)了我对船厂的旧有印象。
台州造船在变,与世界(shìjiè)造船同频共振。
智能化船舶(chuánbó)取代粗笨货轮,高技术船舶层出不穷。更令人欣慰(lìngrénxīnwèi)的(de)是,政府“刮骨疗毒”式的整治并未使产业萎缩——企业锐减至40多家,产能指标却一路攀高。
原来每一次阵痛,台州造船人(rén)都在蕴育新生机。
一位老船东说(shuō):“我们(wǒmen)造船工匠的天赋,是从滩涂里长出来的。”这句(zhèjù)话道出了台州造船业成功的原因——不止是配套链条成熟完整,更因血脉里沉潜着无数造船人“懂船爱船”的秉性。
从王宝富的木船记忆,到李欠飞咬牙的寒冬坚守,再到今天智能巨轮驶向(shǐxiàng)全球——每一次危机后(hòu)的勃发(bófā),都印证着这片滩涂赋予台州人那份执着坚韧的造船基因。
订单排到2026年,不仅是一个时间刻度,更是台州造船业在时代浪潮中,以创新(chuàngxīn)与韧性写(xiě)就的、驶向未来的崭新坐标。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